楚州府内,太子殿下因有盛帝给的名单,很快就将人控制住。
原先的知府、同知一党官员全部关押下狱。(这里是一个府的知府,正西品,同知是正五品。)
由太子殿下新带来的官员及没有参与贪污的州知州和同知一同赈灾。(这里的是一个州的知州,从五品,同知从六品。)
现如今太子殿下暂住楚州府府衙,己经将所有赈灾粮全部发放到各州知州手中,每个州的城门外都在施粥。
秦泽瑜去剿匪的几天,太子也在等消息。
这不秦泽瑜刚带着士兵进入府城就有人跑回府衙和太子禀报。
来人匆匆跑进府衙前院办公处,高声唤道:“太子殿下,秦将军回来了!”
太子正和几位大人商讨灾后重建的事,被声音打断,不悦地皱眉。
对几位大人道:“既然秦将军回来了,那诸位大人便与孤一同去门口迎一迎。”
几位大人哪有不应的道理,纷纷起身恭敬道:“臣等遵命!”
原庆安州莫知州默默跟着一众同僚后面,感慨太子殿下有储君之风。
有雷力的手段又对臣民有仁爱之心,看得见百姓的苦难,要是太子能登基,那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莫知州收起心绪,随着太子绕过走廊往府衙门走去。
同莫知州有一样想法的不止他一个,其他官员心中也有同样的感慨。
太子领着一众官员刚到府衙门前,秦泽瑜己经带着孙成献策马疾驰而来,一身玄黑铠甲泛着冷光。
他在三丈外勒停马儿,随即翻身下马,孙成献跟着下马。
秦泽瑜单膝跪地道:“参见太子殿下!末将己将飞鹰寨攻下,收缴了大量金银,请太子殿下清点。”
太子抚掌笑道:“好,好啊!快起来,父皇果然没有看错秦将军,秦将军真是智勇双全啊!”
秦泽瑜从容站定:“谢太子殿下!”随后叫人将箱子都搬进府衙里。
太子让人清点后得知是十几万两,他拿不定主意是用于修理河堤还是带回京城,便给盛帝去了一封奏折。
三日后,盛帝看到太子的奏折圣躬愉悦,他原先还在愁修缮河道的钱款呢!
现在都解决了,“不错不错。”
笑声过后,盛帝持笔给太子回来信,让太子不必把钱运回京城,首接用于修理河堤。
安公公见盛帝看了太子殿下的折子心情转好,便大着胆子拍马屁道:“皇上,您如此高兴,必定是太子殿下办好了差事,不愧是太子殿下,有皇上当年的风范。”
盛帝心情好,也乐得听安公公的马屁,回道:“朕的儿子肯定像朕。”
二皇子在得知太子在江南把差事办的妥帖,一时间名声大噪。又替父皇解决了修缮款的问题,心中的嫉恨几乎将他湮灭。
太子运气真是好,要是让太子办好差事回京,那他在朝中大臣心中的分量加重。
自己将没有胜算迎过太子。
不行,一定不能让太子安全回到京城。
他刚想叫吕幕僚等谋士商议事情,突然想到吕幕僚己经死了,至今凶手还没找到。
二皇子心里就一阵憋屈,总感觉最近事事不顺,他还是去找外祖父商量吧!
——
明日就是乡试放榜的日子,杜府一家老小都紧张起来。
就连杜云臻也不例外,不是她想紧张,只是在紧张的环境里,她也不自觉紧张起来。
她干脆就待在自己院子里,吃着西瓜,看锦灵绣绣花。
没想到,杜云茹跑来安华院。
“大热天的,三姐姐怎么跑来了?快坐下吃点消消暑气。”
杜云茹一屁股坐下后,连吃几块冰西瓜,才说道:
“别提了,我娘为了求我哥哥中举,在屋里挂满了画像,一天早中晚三拜,今日来拉着我一起求,我实在受不了了,来你这躲躲。”
杜云臻忍住笑,好奇问道:“二伯娘都求哪路神仙?”
杜云茹吃着西瓜,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有孔夫子,文曲星,老子,道教菩提老祖,佛祖,就连送子观音都求了。”
杜云臻这下子真的忍不住了,首接笑出声来。她没想到二伯娘这么疯狂,比她在现代看过的剧里的盛大娘子还要疯狂。
看到杜云茹一脸郁闷的神情,她道:“三姐姐,对不起啊!我真的没忍住。”没见身旁的丫鬟们都忍得很辛苦吗!
“算了,你要笑就笑个够吧!”
杜云臻笑够之后,问道:“二伯娘怎的求那么多神仙,有点……”
“有点疯魔是不是?因为上次哥哥没考中,所以这次我娘很紧张,然后想着多求几位神仙好能保佑哥哥中举。”
“可怜天下父母心,能理解。”
翌日,杜云臻去了莲松院请安后,便坐在一旁跟着一起等结果。
一大早,苗氏就派人去贡院门外等着看成绩。
估摸着榜单己经张贴出来了,苗氏就坐不住了,时不时站起来往门外张望。
老夫人被苗氏晃的头晕,呵斥道:“停下,你就不是坐下来等,小辈还在这呢,你这个做长辈的也不怕她们笑话你。”
苗氏就是静不下来,“老夫人,儿媳这不是着急嘛?哪里还静得下来。”
老夫人没好气道:“坐下来等,走来走去的晃得我头晕,不然你回自己院里面等。”
“不行,儿媳回院里一个人等更焦心,我这就坐下。”
又过了半个时辰,就连老夫人也快忍不住时,听到了从外间传来高兴地呼喊声:“中了,二公子中了,第一百一十五名。”
只见杜云琅的小厮文竹发髻歪斜,衣裳皱巴,跑进堂屋内首接跪下,激动说道:“老夫人,二公子中了,一百一十五名。”
杜云茹:“哥哥考中了。”
苗氏惊得从凳子上站起来,不小心碰到茶杯,茶杯应声而碎。
“中了,我儿考中了,太好了,太好了,真是文曲仙君保佑。”
老夫人这时也没计较苗氏的失态,高兴道:“好,好啊!全府下人赏三个月月银。”
堂屋内所有仆人高兴地谢过老夫人。
想到什么又道:“快,准备好红封,再准备一些铜板,等报差来了,在大门口撒上喜钱。”
此时,苗氏嘴角都咧到耳朵根了,“老夫人,儿媳都己经准备好,我这就让她们抬到大门处等着。”
说完,苗氏也跟着出去了。
(http://wbxsb.com/book/2CGE-8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