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生同人 > 四合院:重回50,开局学会武术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章 忍痛割爱

 

四合院中的居民也开始心神不定,有些人不惜高价购入稀缺食品。

眼见此景,易忠海迅速站出来安慰大伙:

“各位不要太紧张,街道办事处的代表今晚会到来,到时会有详细的安排说明。”

听到这话,众人心中的不安暂时平息了些许,决定耐心等待,看看晚上会有何变化。

傍晚七点钟,四合院的中间庭院挤满了人,黑压压一片。

今天站在讲台上的只有刘干事一人,

就连那几位向来尊贵的大爷们也都坐在了听众席。

见人都到齐了,刘干事清了清嗓子开口讲话。

“诸位同袍们,晚上好。

我们今晚聚到这里是为了传达国家一项重要政策的通知。”刘干事的声音回荡在整个院子里。

“为了杜绝过度消耗和占有问题,我国已正式推行计划经济体系。

今后所有商品的销售都将按照既定配给进行,持有票证即可购买,缺乏相应票证则无法获得所需商品。”

“近来有报道指出大家买粮遇到困难,我要提前申明,这都是子虚乌有的说法。”

“实际上,之所以出现无法采购的问题,关键在于票证的缺乏。

这些票证正是实施计划经济策略的关键。”

当提到这里,人群中已经开始有人提问:“那刘干事,这票证到底从何而来?”

“是啊,我们都不是印钞票的!”更多人随声附和道。

刘干事双手轻轻一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直到周围渐渐恢复平静,方才继续说道:

“粮食票证是由街道和附近粮店集中配发,仅限于具有本地方户籍的居民申领。

配发数量依据年龄、职业及工种类别有所不同,并且各单位也会视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

话语落毕,人群又沸腾起来,众说纷纭。

一位妇人急声说道,“东旭啊,要凭本地户口才能领粮食票,我们家里该怎么解决呀?”

贾母急得团团转,她一家之中,只有贾东旭一人能领取有限定的粮食供应,这点配给根本不能满足全家人日常所需,难不成要饿肚子么?

贾东旭也无计可施,只能将同样困扰转达给易忠海大爷。

作为家族长辈,易忠海觉得自已必须弄清楚这件事,随即出言询问,“刘同志,请问若非本地户籍,又该如何应对?”

关于这一问题,刘干事早有预案,不紧不慢地答复,

“非此地户籍者,自然在原住地享有相应额度。

若是农民出身,则通常拥有一份土地资源,可以选择返回农村耕作。

退一步讲,也可以考虑与其他拥有过剩额度的家庭交换或是以协商价格购买额外供应。”

刘干事一番言论里,大部分是在解释制度细节,真正的关键在于最后提及的一条:通过议价机制获取粮食。

所谓议价粮,其实是指超出固定供给外的部分需以较高成本购得。

听闻此解,易忠海心中甚是不甘,暗自嘀咕,若真要用高价买粮,何须咨询他人?哪里买不到呢。

随后,刘干事拿出几页文件供群众阅读。

文档内列明了各种类型的人员(如重劳动、轻工业、知识工作者以及大中院校学生和未成年人等)具体的供应配额。

会议持续至晚间九点方才结束,大多数与会者表示认可,少部分人则勉强接受,仍有个别人难以接受新规定。

路途中,林雯翠愁眉苦脸地向孙大河问道:

“刚才看了一下那个领取标准,按照这样的比例,可能不够支持我们家。”

“别担心,还有工作单位的补贴嘛,即使不够也可以买些议价粮食应急。”孙大河试图安慰妻子。

对此,林雯翠无奈地点了点头。

到家之后,家中另一位成员孙建国主动请缨说,

“爸、妈,若是实在缺粮,我去买吧,认识一些渠道,可能会比市场上便宜。”

面对儿子如此自信,孙大河和林雯翠虽然心生感动却并不全然信任,于是叮嘱他们赶快休息去。

翌日清晨,市民们纷纷前往有关部门办理粮食供应卡,凭借此卡可以在市场买到定价较低的粮食。

贾东旭当日也办理了粮证,看到上面标注的每月38斤额度时,几乎泪目。

四个在一个月时间内需靠这区区38斤主食生存下去,如何是好?

贾东旭心中充满忧虑,仿佛数学能力也无法解答如何合理分配这一难题。

与此同时,阎家正召开家庭商议会议。

全家总共有132斤的定粮指标,即每个人大约能得到22斤份额。

阎父向来节省至极,绝不愿多花钱购买市场价格更高的额外口粮。

最终,经全家族讨论,找到一条既经济又实惠的方法——以定额中的精加工粮食去换取更粗犷的谷物,如此便圆满解决问题。

随着这一场关于粮食的 逐渐平息,

它带来的深远影响却是广泛存在的。

而发生在合院的故事不过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侧写;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

在全面推行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就像一部庞大且精确的机械重新启动,开启了不同的运转节奏。

无论是大型的自行车,还是细小的针,甚至任何东西,哪怕是似乎不起眼的一堆粪便,全都归入了票证管理的体系之中。

百姓经过初时的混乱与惊愕后,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持票消费的生活。

在这个小天地般的四合院里,人们内心的波澜并未随之平息。

忽然有人提及,孙家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在票证时代的前一瞬刚刚购置了一辆自行车。

此举仿佛一粒石子,打破了一池平静水面,荡起了阵阵涟漪。

大院中人们心中满是对孙家的羡艳与嫉妒,对那些拥有之人的嫉妒与对缺乏者的讥嘲心态,在此显现得格外鲜明。

心中不平之人开始鼓动,希望孙大河出钱请客。

阎埠贵对此尤为活跃,特地去找易忠海商议此事,但易忠海何等烦恼之事如麻缠身,自已的问题都尚未解决,哪有心思理会这些小事。

孙家也不是他能够轻易摆布的角色,这类琐事自然无暇顾及。

自实行票证制度起,易忠海的生活从未安宁。

首先是老太婆颤颤巍巍地上门请求帮助:“忠海,我这残年不多了,如今只渴求些许肉类满足馋嘴。

你能否替我弄几张肉票?”面对老太太这恳切的要求,易忠海内心无比矛盾。

每个月每家肉的供应量寥寥无几,即便购得也只能勉强应付一家几口的需求。

然而若不帮忙,长期建立起来的敬老爱幼声誉岂不会因此受损?他深感无奈,终以高额价格私下购得两张肉票,才平息老太太的求助。

正当处理完老太的问题,其得意 贾东旭再度来访,面容忧郁地请求援助:“师父,家中的粮食所剩无几,您定需设法补济一番。” 易忠海闻言颇不高兴,这竟是找至师父身上来了,但仍不能袖手旁观——毕竟他期望贾东旭日后照顾他老年生活。

于是,虽家中存粮有限,易忠海忍痛割爱,拿出10斤粗米赠与 。

可是这点粮食显然无法满足贾东旭所描述的家庭需求——他说每月至少需要额外的80斤。

易忠海气急败坏,心想贾东旭实在过于过分,竟完全依赖他人而不自立更生。

几次帮助之后,易忠海倍感苦恼,考虑着是否应该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承担责任。

想到院落里的傻柱,但他目前的状况使得每个人都尽量避免与其交往,更何况傻柱收入甚微,抚养妹妹已是勉为其难。

思前想后,易忠海脑海忠逐一闪过整个大院居民的身影,最终得出无人可以委以重任的结论。

随后决定,组织一场全员会议,呼吁所有住户捐献部分食物,以期共克时艰,将大家紧紧团结在一处。

当夜幕降临,落日余晖笼罩着四合院的大门。

孙建国结束学校一天的学习返回家中,刚步入院门即遇到了正待通知事项的阎埠贵。

孙建国匆匆向对方点头致意,正欲迈步离开时却被阎埠贵拦住去路。

"稍等一下,建国。

有一件事要提前通知你们,免得我再次专程前来传达。

"阎埠贵说明道。

"是什么事情,三大爷,您说。

"孙建国回应。

孙建国心里想着回家做作业的事情,有些不耐烦,直接问道:“今晚7点有个大会,等你爸妈回来后记得跟他们说一声。”阎埠贵这样对他说。

“好的,三大爷,我知道了,我还需要赶回去写作业,就先走了。”孙建国说着,未等阎埠贵回应,就推着车子离开了。

当孙大河夫妇回到家时,孙建国告知了有关大会的事情。

孙大河点点头,“明白了,我在下班路上碰见阎埠贵了,他当时还在大门前等我,重复了一遍通知。”

孙建国感到好奇,问道:“爸爸,你知道晚上开会是为了什么吗?”

孙大河摇摇头,“不清楚,阎埠贵也没说明白,说是易忠海要求召开的。”

孙大河说完便去忙着自已的事情。

一旁的林雯翠听罢,抱怨了起来,“开会有啥好开的,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开会的频率都快赶上了国家大议程了。”

她的这句话引起周围孩子们的一片笑声。


    (http://wbxsb.com/book/HPFF-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