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药行礼禀报:“昨天有一位波斯使者来到了长安。”
李渊闻言后突然想起:“我记得波斯挺远的,远在高昌之外。”
李承乾示意他继续。
李百药接着说:“这位使者报告,如今大食愈发跋扈,想要征服波斯。
因此波斯希望大唐能够援手相助。”
汉朝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原与西方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依赖这条古老的商道。
当时称波斯为安息,靠着丝绸之路快速兴起并占据要道,成为富有国家。
然而,波斯虽富庶,却不强大,且无天然屏障,容易引起敌人觊觎。
李承乾再给李渊添了些茶,好奇问:“为什么不选择近路求援,却特地来找我们?”
李百药解释:“这位波斯使者一路上寻找援军,在西域各国均未获得支持,最后由高昌王指引他前往长安,并寄了一封信给波斯王子说明情况。”
武德殿内房玄龄依旧沉默不语。
李承乾低声赞许这位勇敢的使者:“能穿越整个西域还安然到达这里,他的能力实在令人佩服,房相怎么看呢?”"殿下。”
房玄龄鞠躬道:“现在吐谷浑战事刚结束,不宜再次出兵。
远征劳师动众更要慎重考虑。”"我认为无需急着驰援波斯,这样的决策自然由父皇来做。”
李承乾放下水壶,继续道:“波斯使者对大唐颇有价值。
我的弟弟正在编纂《括地志》,西域的地图多有遗失损毁,不如把它们送到魏王府。”
房玄龄满意点头。
李百药行礼答道:“臣立刻去安排。”"等等。”
李承乾从锅中捞出一颗茶叶蛋,放入小碗递给李百药,“吃个茶叶蛋吧。”"谢殿下赐予。”
李承乾又给房相和爷爷一人分了一颗,自己留了两颗。
李渊剥开茶叶蛋,咬了一口细细品味,赞道:“这味道不错,之前似乎没人经常吃。”
随即他又拿出几颗鸡蛋,放回锅里继续煮。
房玄龄和李百药走后,西周无人时,李渊坐在大孙儿身旁,尝了口茶叶蛋,随后低声问道:“让你巴结你舅舅,效果如何?”"您放心,我一首都在用心巴结呢。”"当真?”
李承乾道:“舅爷确实不好控制,所以有时我觉得很被动。”
李渊笑了笑说:“你别看朕在这里面,朕对高士廉那老狐狸也没什么办法。”
爷孙两人沉默片刻,李渊吃完手中的茶叶蛋,又从孙子的碗里拿了一个,接着说道:“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不要学你的父皇那样。”"您放心,孙儿定会努力,不会辜负太子之位,若不然大唐基业恐会不稳。”
李渊点了点头,说:“你叔孝恭常跟朕提到东宫的状况似乎不太理想。”"皇叔也会这样说?”"哈哈。”
李渊轻笑,“他在朕面前不敢隐瞒半句,我跟你透露个小秘密。”"什么秘密?”
李渊压低声音:“朕在武德殿里藏了不少金沙,你如果遇到困难就告诉朕。”"金沙?”"当年朕把不少金子磨成了沙,就藏在此处。
东宫若是缺什么,尽管说。”
见李承乾还在犹豫,李渊又补了一句:“要知道你父皇这个人比较冷酷,宗室外戚们都对他敬而远之,除了你舅舅,其余人都不愿亲近他。
过去……”
说话之间,李渊面色黯然起来:“从前的二郎可不是这样,那时他是豪气干云的好男儿,许多英雄好汉都追随于他。”
注意到爷爷神情凄凉,李承乾便打住话题,并拿起另一颗茶叶蛋:“爷爷,你别再多吃这些蛋了,多了对身体不太好。”"你还嫌朕吃得多?”
李渊皱起了眉头。"不让爷爷吃了。”
李承乾索性将锅里的茶叶蛋都拿出来装进碗中。"混小子!”
李渊恼怒道:“你不给朕吃,朕就不教你拉弓射箭。”"不教也罢了。”
说着,李承乾像极了一个耍脾气的孩子,端着一碗茶叶蛋迅速走出武德殿。"哼,还敢顶嘴,回来!”
可是阳光下的殿外,早己不见太子的身影。
追不回来了。
李渊转念一想,就算他不教,朝中大将也都会教他拉弓,这样的威胁起不到作用。
相反地,他觉得承乾的顽皮和机灵让他开心起来。
身边的太监说道:“让奴才去找殿下来。”"不必了。”
李渊己吃完手头的茶叶蛋,半躺闭眼休息,“让这孩子自己走吧。”
太监退至一旁。
拿着茶叶蛋回到东宫后,李承乾脱下靴子,对着殿内道:“小福。”
听到声音后,小福这胖丫头从侧室走出来,手里还握着一碗拉面,答道:“殿下有什么需要吗?”"东宫又吃面了吗?”
对方打趣道。
小福看了一眼手中的拉面,说:“公主和皇后想吃的。”
李承乾吩咐道:“做好了把这茶叶蛋也给母后和妹妹送去。”
小福点了点头回应后,便转身继续忙活去了。
雨终于停了,宁儿趁机把东宫的书卷和纸张拿出去晾晒。
几个宫女也有各自的活儿,于是她们忙着将衣物拿出来挂晒。
这些衣服一件挨着一件用杆子撑起,像是筑起了一片屏障。
而他们有时还会躲在这些衣服后面躺平偷懒,慵懒地享受阳光。
宁儿虽然知道她们在偷懒,但她并未多说什么。
相比其他宫殿的居住条件,东宫显得更加温馨、舒适。
只要能悉心照料殿下的起居,她们也可以过得很轻松自在。
接下来,宁儿还需要打扫一下寝殿,进行通风换气的工作。
同时搬出了桌椅等家具。
而李承乾索性就坐在外边,批阅起了中书省送来的奏章。
想到皇爷爷可能在武德殿藏有私房的金沙时,这念头反复闪过他的脑海:谁家没个私房钱呢?"宁儿姐?""婢女在此。"
李承乾批复完面前的公文,问道:“只有这六份吗?”
宁儿回答:“对,只送来这么多。”
一阵秋风吹过,那些晾晒的衣服也被吹得摇摆起来,肥皂的香味在东宫西溢。
闲下来的时刻,李承乾啜饮一口茶水,不禁觉得,监理朝政和驻守长安似乎并没有那么忙碌和复杂。
东宫里一切清闲,而京城中的朝廷则是繁忙有序。
皇城内,朱雀门附近官员们往来奔波不停步。
---
在骊山猎场上,一队人马正在行进中。
李世民穿着圆领袍衣领头走在前面,两边跟着尉迟恭和马周,他们这几天打猎颇有收货。
尉迟将军作为骊山守军的统帅,马周是陛下重用的一位年轻的御史文臣。
从骊山脚西侧眺望过去,可见西北方一片开阔地里的几群穿官服的人。
一些乡民也走在一群穿官服的人之前引路。
李世民眉头微皱地看着这些人,问马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马周回答道:“陛下,依我所见,这是太子为了改进地方治理采取的一项措施。
江夏郡王在担任京兆府尹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难以处理的事情:各级官吏职责混淆不清;文书的递送与地方事务的处理上问题频出。
如太子所指出的:关中各地通常听命于中央而少有关心下情;朝野应更密切与各一线基层联系,加强实际沟通。”
李世民看着远方,静思片刻无言。
然后马周续道: “这是前日送来的消息。
即便只是简短建议,在得到宰相和国公立刻重视之后迅速付诸行动。”
他顿了一下,从袖中拿出一封信笺,瞥一眼后递给李世民,“如信所描述的一般,太子倡导‘一事一策’。”
李世民接过信纸,认真阅读内容——发现果然如此一致。"敬德!""臣在!”
尉迟恭大声应答。
这样,通过太子的新举措和积极影响, 关中的治理正向着因地制宜方向不断调整发展。"这些天太子勤勉吗?”
尉迟恭闻言,回答道:“倒谈不上勤勉,根据宫里传出的消息,前几日他还巡视过城防,近来也常常去找太上皇在武德殿练习射箭。”
李世民将手中书信递给马周,转头看向后面跟骑的魏征,微笑问道:“郑公,你觉得太子最近的表现如何?”
魏征沉重地说:“陛下,据老臣所知,东宫储君管理朝政是分内之责,目前房相与赵国公负责具体实施。
以玄龄一贯谨慎行事的原则,如果太子提出的想法不合适,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施行。”
李世民点头表示赞同:“朕自然相信玄龄的能力。”
魏征接着说:“做事少了可能会有遗漏,而多做些总是没错的,最终还是要看效果。”
至今为止,东宫太子的行为看起来确实在给朝堂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有些出乎意料。
李世民板着脸说:“朕早有所料,这小子总有一天会惹出麻烦来。”
尉迟恭和马周赶紧低下头,不确定陛下是否真的不悦。
接着李世民拉着缰绳调转马头向骊山行宫驶去,并低声说:“敬德,派人去长安告诉玄龄,太子尚年轻,还需好好教导。”"遵命!”
尉迟恭策马先行离开。
魏征和马周则陪驾两侧,两人对视一眼,均沉默不语。
陛下的心思难以捉摸,尤其这位太子近日行为低调,令人捉摸不透。
起码现在看来,太子的各项举措都没什么问题。
不过,在陛下眼中还是常带着不满。
为人父母者的心思,确实是难以猜测。
近来这位父皇己很少夸奖太子,反倒是时常赞誉魏王殿下。
但大多数父亲对最寄予厚望的儿子或许也是如此:即便赞美也不愿在外人流露,大家也就尽力往好处理解吧。
提起太子参与管理朝廷一事,在场众人只能选择沉默,不敢多做评论。
(http://wbxsb.com/book/N41L-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