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噬寿青铜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青铜密码

 

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

夏知秋跪在探方边缘,医用乳胶手套被青铜锈染成孔雀蓝色。她小心地用竹签拨开覆盖在象牙上的黑褐色胶泥,突然感觉指尖传来细微震动——是碳化层下青铜器的共振频率。

"夏老师,第三批样本检测报告。"实习生小林递上平板时,防护头盔的呼吸阀蒙着白雾,"这次出土的朱砂纯度高达99.8%,地质组说整个西川盆地都没有这种矿床。"

屏幕上的X射线荧光图谱剧烈波动,夏知秋皱眉看着铯元素峰值。这些用于青铜器铸造的朱砂矿料里,混入了微量放射性同位素铯-137,而这种人工核素首到1945年才首次出现在地球上。

坑底传来金属碰撞声,老陈正用液压剪处理裹挟青铜器的树根。这位从业三十年的老技工突然停住动作,"小夏,你来看看这个根系走向。"

夏知秋顺着强光手电的光束望去,盘根错节的榕树根在坑底交织成规整的六边形网格。更诡异的是,每段根须都精准穿过青铜器的浇注口,仿佛三千年前这些青铜器铸造时就预埋 了活体植物。

"像是...集成电路板?"小林举着热成像仪惊呼。屏幕显示根系内部的褐藻酸凝胶正以0.5赫兹频率脉动,与青铜器表面铜锈的氧化节奏完全同步。

夏知秋掏出随身的瑞士军刀,刀柄镶嵌的青铜碎片是祖父传下的护身符。当刀刃靠近树根时,碎片突然升温至41摄氏度,刀面上浮现出类似甲骨文的荧光纹路。

"立即停止作业!"她对着对讲机喊话的瞬间,探方西周的土壤监测仪同时报警。PH值从7.2骤降至3.8,地下水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坑中的青铜器底部涌出,浑浊的水体里漂浮着大量未碳化的蓼科植物种子。

应急照明灯将人影投射在探方壁上,夏知秋看见老陈弯腰捡拾青铜碎片的动作突然僵住。这个平日里连陶片都要登记的老技工,正把一片刻有鱼凫纹的青铜戈秘密度进防护服夹层。

"陈师傅,请把编号SB-8-237的文物放入暂存箱。"夏知秋举起执法记录仪,镜头里老陈的瞳孔泛起青铜氧化层特有的蓝绿色。

暴雨在此时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打在塑料篷布上如同战鼓轰鸣。老陈突然露出诡异的微笑,用古彝语念诵起《指路经》的段落:"铜树通天处,九日栖枝头......"

夏知秋摸到腰间警报器的瞬间,整个探方突然倾斜,在晕倒的时候,她仿佛看到了水中的榕树根须暴长,蛇群般缠住她的脚踝向下拖拽,混浊的水面下,数十尊青铜人像正睁着空洞的眼眶向上凝视。

当夏知秋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醒来时,防护服左臂残留着榕树根系的绿色汁液,自己的老师周教授,背着手,站在窗前,手中抚着半枚玉牙璋。

“知秋,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可以触碰的”周教授摇着头,“你真的该放下了,你走的越远,就越难回来了。”

夏知秋双手撑起身子,低着头,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过了一会她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师“老师,不用再劝我了,我一定要继续下去,这不仅是我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我也要清楚的知道祖父消失的原因,并不是有些人口中的,带着文物,畏罪潜逃的人!”

周教授停下手中的动作,将半枚玉牙璋放在桌面,轻叹一声,“你和夏老一个性格。”说罢走出房间,临关门的时候又说到,“因为这次事故,你不能再进行挖掘工作了,这是上面的决定,我手里有几个人,我的笔记上记录着,你可以找他们。”

夏知秋收拾好所有自己查到的资料,回到了自己曾经和祖父生活过的小院子,将所有资料搬到地下室,地下室里各种仪器幽幽地闪着蓝色的光芒,她打开收到的破败的樟木箱,取出里面的鎏金铜匣,箱锁铜绿中嵌着半枚玉牙璋,匣盖阴刻的鱼凫纹让她想起《蜀王本纪》的记载:"鱼凫田于湔山,得仙道升天。"

她将手里的半枚玉牙璋与箱锁铜绿中嵌着半枚玉牙璋对齐,按下,“嗒”的一声,还没等她反应,铜匣夹层突然弹开,一卷泛白的蜀锦滑落出来。

这是用失传的"经锦"技法织就的星图,经纬线里掺杂着金丝与孔雀石纤维。夏知秋立即调取红外扫描仪,在780纳米波长下,锦帛显露出用茜草汁书写的古彝文:

【龙居山坳,立人泣血,三星伴月】

在蜀锦的下方,铜匣的底部,赫然放着一块青铜残片,夏知秋发现青铜残片表面渗出细密水珠——成都三月空气湿度仅58%,但残片周围形成了局部98%的潮湿环境。她打开紫外灯,残片上的铜锈在365纳米紫光下呈现规律性荧光斑点。

"这是...北斗七星?"她对比着锦帛星图,突然听见樟木箱传来开裂声。原先存放铜匣的位置露出暗格,里面躺着半本被血渍浸透的考古日志。

1943年2月17日的记录页上,钢笔字迹因氧化变得模糊:

【玉璋出土时,燕道诚的孙子突然抢夺测绘仪器,用古彝语重复'不能让眼睛睁开'。我们追到鸭子河滩,发现他的瞳孔变成青铜氧化层特有的蓝绿色......】


    (http://wbxsb.com/book/S51F-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