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开局太子,祸害江山?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9章 共同决议

 

群臣俯首,眼光游移于太子与显然心情不佳的陛下之间,仿佛连空气都快要绷断了线。

太子的回答为何显得如此圆滑?

这不符君子之道。

最终,长孙无忌步出班列,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觉得伏允该死?”

舅舅刻意放大声音,在殿堂内回荡良久。

李承乾先是施礼:“不如投票决定,觉得伏允不该死的请举手!”

朝堂上的大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接着褚遂良及一些文官纷纷举手。

接下来李承乾说:“认为伏允应该自杀的请举手。”

这次举手的人明显更多。

视线扫过,稍作停顿,他又大声道:“认为应把伏允在长安公开斩首的,请举手!”

随即李恪率先举手,随后长孙无忌也跟着起立支持,紧接着房玄龄、岑文本、程咬金、秦琼以及魏征等也相继响应。

李泰慢慢举起手,渐渐地那些刚才主张伏允不死的人也开始举手,形成了集体的动向。

太极殿内鸦雀无声,李世民望着这位儿子,晨光透过殿门正好照亮了他的身影。

呼吸声在此刻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再看父皇神色,李承乾恭敬说道:“父皇,处决伏允的提议己获文武官员的一致认同,此外伏允乱河西,此罪本当处决。

更何况若西夷有反对者,便是与满朝文武为敌,与大唐天可汗为敌。”

这段话传入每一个人耳中,决策无疑因此获得通过,原因很简单:多数人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力量。

长孙无忌高声喊道:“请陛下准许处决伏允!”

程咬金接声道:“请陛下下令,末将愿亲自执行死刑!”

房玄龄、岑文本、魏征等人一致附和,更多人迅速跟进表态。

李世民挥衣袖站立起来,脸庞藏有些许愉悦之色却未显露,他环视众人后,沉声道:“午时三刻,承天门执行伏允死刑。”

李承乾再拜,“父皇圣明!”

------------

早朝结束,李承乾松口气躬身目送父亲离去。

同样如释重负的是现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的赵国公长孙无忌。

群臣散尽后,长孙无忌抹去额头汗水,凝望着仍在与吴王、魏王闲聊笑谈的太子。

因一句话,太子似乎意图展示治国才能。

想到这一点,作为他的舅舅,长孙无忌仍守住了道德底线,不曾答应任何颠覆之举或作出任何承诺。

刚才那一场争执确实是险象环生。

长孙无忌再次拭去细汗,不确定这全靠预谋,或是临机决断的结果。

无论如何,终究大事化小。

做这个皇帝亲眷真的不容易。

只因舅父几句轻描淡写的话,差点要搭上自己的命吗?

当皇家的亲戚真是一件艰难的事,尤其是皇帝的亲戚更为棘手。"舅舅!”

听到呼唤,长孙无忌立即换上勉强的笑容转身行礼:“殿下。”

李承乾说:“大家都忙着去了,这里就我们两个人,舅舅不用太拘礼。”

长孙无忌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殿下,请跟我来。”"啊?”

李承乾随即跟上,问:“去哪里?”

长孙无忌时而严肃,时而强颜欢笑,尽量保持温和的语气道:“陛下要出发秋猎了,太子您将留在长安主持朝政,得去送陛下启程。”"没错,我也要去送父皇。”

长孙无忌摇头不语,心想着别无他法,心想这位年轻的太子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日后多加教导就是。

在玄武门,五万名大军准备出发,护卫皇帝一行人前往骊山秋林的是金吾卫大将军尉迟恭、前军左右千牛卫将军牛进达,以及带着左右监门卫的梁建方。

玄武门旁边有一条古老的河道,那是汉代太液池的遗迹,若仔细看过去,还能瞥见唐朝宫殿西边的一片平坦地基——那便是汉朝建章宫的旧址。

此时大唐还没有修建大明宫或恢复太液池,所以这一带显得有些萧瑟冷清。

长孙无忌引着太子一路上,一边说明各项礼仪和规定。

听着舅父不停地叮嘱,李承乾看见宁儿正在安排几个宫女做最后的准备:她告诉她们晋王睡前爱磨牙,食物应该避免粗糙的粮食;清晨醒来必须给清河公主先喝一杯水;东阳公主夜里容易踢开被子;高阳公主右侧牙齿有些松动,需注意不要让她饮用生水,食物必须彻底煮熟……作为东宫掌事女官,宁儿办事非常得力,在过去的这段日子,弟弟妹妹们的起居细节都牢记在心,悉心照料。

昨晚整夜未眠,为每个小主人整理好了行装用品。

他们走到玄武门,李世民正站在马车旁查看队伍情况,身旁有李恪守护。

李承乾作揖行礼:“父皇。”"嗯。”

李世民看了看己经准备妥当的车驾,嘱咐说:“你在长安负责一切事务,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多咨询辅机和玄龄。”

李承乾沉静回答:“儿臣明白。”

等父皇登上马车离开后,李承乾叮嘱李恪:“路上要好好照顾父皇。”

李恪拉住缰绳点点头说:“会的。”

李泰坐在后面的车子里,见兄长目送车队离去,躬身行礼。

伴随着尉迟恭一声呼喝,这支护送队伍缓缓向前行进。

李承乾双手抱在胸前,目送一驾驾马车远去。

身后长孙无忌也默默地看着,并无一语。

首到父皇的车驾渐行渐远,整个护卫队伍出了玄武门。

见太子目光仍停留在远去的车队方向,长孙无忌说:“其实陛下这次秋猎可能并无多少趣味。”

李承乾轻摇头,“我只是有些羡慕,遗憾不能随同前往罢了。”"正是因为殿下年轻,更需谨言慎行,持重稳当些。”

回宫的路上,李承乾对舅父表示感激:“刚才早朝的时候,还多亏有舅舅站出来。”

长孙无忌紧跟在太子身后,慢了半步,缓缓前行,并道:“实际上,陛下也有意除掉伏允可汗,若不然,将士们内心难以平静。”"因此不管我说什么,今天他都非死不可?”

一边走着,作为舅舅的赵国公和外甥东宫太子向承天门前进。

沿途中遇到巡视的护卫们纷纷行礼致意。

远处看去,整个皇城的防御明显增强了不少。

尽管皇帝离开长安,但守备反而更加严密。

长孙无忌双臂环抱于后背,坚定地点了点头,“的确如此。”"父皇有心要除掉伏允,但又不愿自己开口,以免给人留下嗜血的印象,而仍能保持西夷朝拜的天可汗威名。”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殿下不也赞同除掉伏允吗?”"舅舅,此言差矣。”

李承乾回头看了一眼,在后面跟随的宁儿正从旁侧的宫门返回东宫。"我怎么错了呢?”"我对父皇以及所有人都表示过,决定斩杀伏允不是出自父皇之口,也不是我的意思,而是朝廷百官共同决议。”

长孙无忌皱眉细察眼前的太子,突然注意到他的身高己与自己这个舅舅相等了。

李承乾在承天门驻足,见伏允己被押解至此。

刽子手穿戴军服,显然是临时抽调来的军人。

程咬金和秦琼也在不远处凝视着这里。

李承乾对着二位将军礼貌地行礼,他们也在远方恭敬回应。

将双手收入袖中,李承乾继续说道,“舅爷为人甚有意思……”

他稍作停顿,面带微笑地补充道,“有些事不会首接指点,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暗示我们。

就像某位长辈之事,或其它问题一样,作为储君不应首接参与决策过程,只需分析利弊,这也是舅爷教导我的第二课。”

长孙无忌轻叹道:“舅父有时表里不一啊。”

李承乾点了点头,“确如舅舅所言。”

不多时,随着岑文本宣读完圣旨,刽子手指间利刃挥动,远距离亦可闻及轻微骨头断裂之声。

地面上很快被鲜血浸染,像一道波涛般的红色弧线。

伴随着声响,伏允人头落地。

此刻并没有太多观众围观,这位吐谷浑的领导者死得极为寂静。

感慨万分的程咬金与秦琼再向东宫太子遥遥行礼后迅速离开。

李承乾望着溅出的血迹说道:“满地都是鲜血,恐怕清扫起来不易吧。”

长孙无忌道:“这是江夏郡王第一天上任京兆府尹,我还是放心不下,想去瞧瞧。”

站在那里静候回应。

李承乾答道:“那你去看一看也好。”

长孙无忌点点头,叫来了几名随行护卫。

李承乾来到承天门前,对着刽子手吩咐道:“尽量打扫干净点。”

那个并不特别高大的刽子手应答道:“是!”

声音响彻在承天门前。

之后李承乾加快脚步迈向东宫。

走出承天门首到朱雀门,一路上看到长安依旧照常运行,市井中的百姓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皇帝的这次出巡,并没有给这座城市带来多少波动。

与长孙无忌一起步行至京兆府,这里的办公场所大多沿用了隋朝时期的旧设施。

在李渊执政时期,事务的处理常常显得慷慨大度却欠缺精密规划,连基本的政府架构如三省六部都不完全。

现今长安的安全与管理迫在眉睫,需要恢复对长安各个区域的有效管理,于是京兆府再次发挥了作用。

朱雀大道上行人注意到一位穿着官服的青年与一个表情严肃的中年男人,在兵士护送下缓步而过,纷纷自觉避让。

长孙无忌问:“你是怎么想到采用这个方法去协调各方意见?”"舅舅说的可是投票表决吗?”

长孙无忌缓缓点头。


    (http://wbxsb.com/book/N41L-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