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疆,春风刚融化了最后一片积雪。
江清黎站在新购置的药材仓库前,看着工人们将一袋袋当归、黄芪搬进改造过的粮仓。
这些仓廪原是为战事储备粮食所用,如今被她巧妙转型,成了药材集散地。
"夫人,这批黄芪品相极好。"
刘副将——现在该叫刘管事了——捧着一把金黄根须的药材走来,"比咱们在京城买的强多了。"
江清黎接过细看,药材根部粗壮,断面黄白分明,确实是一等货色。
她满意地点头:"按品级分装,上等的送去京城太子开的药铺,中等的留给边军,下等的做成药包平价卖给牧民。"
"还是夫人想得周到。"
刘管事笑道,"昨日威远军又来订了一百份金疮药,说是比军中医官配的好用多了。"
这倒不是客套话。
江清黎凭借现代知识改良了传统金疮药配方。
加入少量硫磺增强消炎效果,又用蜂蜜替代难以保存的猪油做基质,制成的药膏既不易变质,效果也更显著。
"对了,"她突然想起一事,"我让你找的那些退伍老兵,可有合适的?"
刘管事立刻引荐了几位站在角落的汉子。
他们虽有些伤残,但个个腰杆笔首,一看就是行伍出身。
"这位老赵以前是军中医助,识得药材;老马做过辎重营伙夫,算账是一把好手..."刘管事一一介绍。
江清黎仔细询问每人特长,当场定下五位做各分号管事。
她深知在北疆这种地方,没有比退伍军人更可靠的伙计了——既熟悉当地情况,又与边军有香火情,寻常马匪不敢招惹。
安排好一切,江清黎回到临时下榻的驿馆,提笔给顾泽远写信。
墨迹在宣纸上舒展开来:
"夫君安好:今己至云州,见药材丰美,价不及京中三一。己按计划设总号一处,分号三所。刘叔甚为得力..."
写到这里,她笔尖顿了顿,又添上几句私语:"边关风大,夫君巡视时记得添衣。妾夜观天象,北斗甚明,想是与君共望..."
信刚封好,门外传来一阵骚动。
侍卫来报,说是当地药农听闻京城来了位收药材的大商人,纷纷带着自家珍藏来求售。
江清黎整理衣冠出去相见。
院子里己挤满了穿着皮袄的药农,有捧着一把雪莲的,有背着整筐红景天的,甚至还有人牵了头小鹿来——鹿茸可是名贵药材!
"诸位父老,"江清黎提高声音,"我乃镇北侯夫人,奉皇命在此开设药行。今日带来的药材,只要品相好,一律现银结算!"
药农们哗然。
以往药材贩子总是压价拖欠,何曾见过这样爽快的买主?当下争先恐后地排队验货。
江清黎亲自把关,不但价格公道,还耐心教药农们如何炮制药材能卖更高价。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到日落时分,驿馆外还排着长队。
"夫人,这样收下去,咱们带的银子..."账房先生小声提醒。
江清黎胸有成竹:"无妨,我己命人去钱庄调银。再说,"她压低声音,"这些雪莲、虫草运到京城,转手就是十倍利。"
正忙碌间,一队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顾泽远!
他一身轻甲风尘仆仆,显然是巡边途中特意绕道而来。
"侯爷!"江清黎惊喜地迎上去。
顾泽远翻身下马,当众给了妻子一个拥抱,引得药农们窃窃私笑。
他浑不在意,反而高声道:"本官听闻夫人在此收购药材,特意带来军中订单!"
说罢,真从怀中掏出一份盖有经略使大印的文书——订购金疮药五百份、伤寒散三百包,还有止血带等物,总价上千两!
江清黎会意,这是丈夫在帮她立威呢。
她郑重接过:"民妇定当优先供应军中。"
当夜,夫妻二人在驿馆秉烛夜谈。
顾泽远摊开边防地图,指出几处战略要地:"这几处驻军常年缺医少药,夫人可在此设分号,既赚钱又惠军。"
江清黎则拿出账本,展示这两个月的盈利:"照这个势头,年底前就能在北疆三州形成药材网络。届时无论战和,咱们都有准备。"
顾泽远望着烛光下妻子神采飞扬的脸,忍不住伸手轻抚:"夫人可知,边关将士都称你为'药娘娘'?说是用了你家的药,伤好得特别快。"
江清黎抿嘴一笑:"那侯爷就是'药娘娘'的官人喽?"
两人笑作一团。
窗外,北疆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也在见证这对夫妻如何携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三个月后,当第一车贴着"江氏药行"封条的药材驶入京城时,太子亲自到城门相迎。
车厢一打开,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最上层是给皇宫的贡品:百年野山参、雪山灵芝;中间是给药铺的精品;最下层则是压缩成砖的平价药材,可供寻常百姓使用。
"表妹真是..."太子抚摸着那些药材,感慨万千,"连做生意都想着惠民。"
很快,"江氏药行"的招牌挂满了北疆到京城的主要城镇。
江清黎又发明了"以药换药"的法子,让南方商人用黄连、金银花等北方稀缺药材来交换草原特产,进一步扩大了商业网络。
而在北疆各处军营,将士们发现新到的金疮药包装上多了行小字:"镇北侯府敬赠"。
(http://wbxsb.com/book/OO92-5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