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空间 > 快穿那些被渣男抛弃的炮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9章 古代被换的炮灰未婚妻14

 

大典结束后,新帝在乾清宫召见顾泽远夫妇。

"爱卿。"萧景琰——现在该称陛下了——亲切地拉着顾泽远的手,"朕能顺利继位,多亏你们夫妇暗中筹谋。"他看向江清黎,"尤其是表妹的火药,让北疆再无边患,父皇才能安心退位。"

江清黎刚要行礼,就被新帝拦住:"朕己下旨,晋封泽远为镇国公,加太子太保。至于表妹..."他笑着递过一道圣旨,"朕特许你以女子之身参与火药司研发,可随时入宫见驾。"

这是前所未有的殊荣!江清黎惊喜地接过圣旨,顾泽远也郑重谢恩。

离开皇宫时,两人在御花园偶遇正在散步的太上皇夫妇。

"清黎啊。"太上皇笑眯眯地招手,"朕...咳,姨丈听说京郊有处温泉不错,己经命人修了别院。等开春就带你姨母去住住。"

太后在一旁抿嘴笑:"他呀,连院子里种什么花都要亲自过问,非要把我年轻时喜欢的牡丹都移栽过去。"

看着这对至尊夫妻如寻常老翁老妪般絮叨家常,江清黎心中一片柔软。

权力巅峰之上,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此——历经风雨,仍能执手笑谈年少。

转眼到了太上皇离宫的日子。

那是个春光明媚的早晨,简朴的马车停在玄武门外,没有华丽的仪仗,只有几个贴身侍从。

新帝率百官相送,顾泽远和江清黎站在队列前端。

"父皇,母后,保重。"新帝深深一揖。

太上皇拍拍儿子肩膀:"江山交给你,我放心。"

马车缓缓驶离宫门。

江清黎靠在顾泽远肩头,看着那辆渐行渐远的马车,轻声道:"侯爷,等我们老了..."

"我们也找个有温泉的地方。"顾泽远默契地接话,"你研究火药,我给你打下手。"

江清黎笑出声来,引得周围官员纷纷侧目。

---

新帝登基后的第一个春天,江清黎在御花园献上了一碟晶莹如雪的白糖。

阳光穿过琉璃盏,将糖粒照得如同碎钻般闪耀。

"这...当真是糖?"萧景琰——如今该称陛下了——拈起一小撮,难以置信地看着指尖的雪白颗粒。

大燕虽富庶,但上等白糖仍需从番邦进口,价格堪比黄金。

江清黎含笑点头:"臣妇改良了甘蔗提纯之法,去除了杂质与色素。这一碟的成本,不过十文钱。"

皇帝眼中精光暴涨:"表妹可知,番邦商人卖我们的白糖,一两要价几何?"

"一两银子一两糖。"江清黎从容应答,"若陛下允准,臣妇可将此法推广至岭南,三年之内,我大燕白糖不仅能自足,还可反销西域。"

一个月后,第一批官制白糖在广州府上市。

价比白银的奢侈品突然变得寻常百姓也买得起,顿时引发轰动。

更妙的是,江清黎还教匠人用模具将白糖压成各式花样——有寓意吉祥的寿桃纹,有孩子们喜爱的兔子造型,甚至还有印着皇家徽记的礼糖。

"这白糖生意,比香皂还暴利。"顾泽远看着妻子设计的糖模图纸,忍不住感叹。

自从皇帝特许江清黎参与朝政,她那些奇思妙想便如泉水般涌出。

江清黎正伏案绘制晒盐场图纸,闻言抬头一笑:"这才刚开始呢。"

盛夏时节,她随顾泽远巡视沿海防务。

看着盐民们砍伐大片山林煮海为盐,她眉头紧锁:"这般煮法,不出十年,沿海将无木可用。"

回京后,她立即向皇帝进献"滩晒法"——修筑梯级盐池,引海水自然蒸发结晶。

皇帝半信半疑,特许她在莱州湾试点。

结果令人震惊:原本需要百人劳作月余的盐场,现在只需十人照料,产量却翻了一番!雪白的盐粒首接结晶,省去了反复熬煮的工序。

消息传回京城,户部尚书亲自赶往查验,回来时激动得语无伦次:

"陛下!盐价...盐价可降五成!而盐税...盐税反能增收三成!"

皇帝大喜过望,当即下诏沿海十八州府推广滩晒法。

短短半年,大燕百姓告别了淡食之苦,曾经昂贵的盐如今寻常农家也消费得起。

民间不知从谁开始,称这雪白的新盐为"夫人盐"。

但江清黎的脚步并未停歇。秋去冬来,她又在工部献上了更惊人的发明——水泥。

"此物与水相和,三日坚如磐石。"她向工部官员演示如何将砂石、石灰与黏土按比例煅烧研磨,"用于修城墙,可御炮火;用于筑官道,雨天不泥泞。"

工部侍郎试着用水泥粘合两块砖石,三日后惊觉徒手竟掰不开。

皇帝闻讯,立即调拨十万民夫,在京城至北疆的主干道上试用水泥铺路。

来年开春,当第一支商队用时仅往常三分之一就走完全程时,举国沸腾。

以往需要三年完成的工程,现在三个月就能竣工。

边境要塞纷纷用水泥加固,敌军斥候远远望见那灰白色的新型城墙,竟不敢近前。

"表妹真乃神人也。"一次御前会议上,皇帝由衷感叹,"这三项发明,足以让我大燕富强百年。"

江清黎却道:"陛下,臣妇愿将所知倾囊相授。但一人之力有限,若能设一'天工院',广纳天下巧匠共同钻研..."

皇帝拍案叫绝。

三月后,"天工院"在皇城西苑挂牌成立,江清黎任首任院使。

令人意外的是,她招募的不仅有传统工匠,还有算学家、农夫甚至走方郎中。

每日清晨,天工院内叮当声不绝于耳,各类稀奇古怪的发明层出不穷——有改良的织机,有省力的水车,甚至还有能测地震的铜仪。

顾泽远每次巡边归来,都能在府中找到新鲜物事。

这日他刚进门,就看见妻子对着一台铁疙瘩皱眉。

"这是何物?"他好奇地摸了摸那铁家伙的曲柄。

"纺纱机。"江清黎叹了口气,"效率是手纺的八倍,但工匠们说用不起精铁..."

顾泽远突然想起什么:"北疆军中淘汰了一批旧铠甲,正愁无处安置..."

夫妻俩相视一笑。

三日后,第一批改装自兵甲的纺纱机在江南织造局投入使用。

当雪白的棉纱如流水般产出时,老织工们跪地痛哭——他们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能见到这般神迹。

随着各项技术推广,江清黎的名声传遍西海。


    (http://wbxsb.com/book/OO92-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bxsb.com